经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深邃策划,针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项改革不仅是我国2012年的重要工作任务,更是对公众健康需求的回应。面对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与公众需求之间的鸿沟,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强调,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胡善联主任指出,当前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尚未建立起家庭医师制度,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目标也尚未真正实现,病人就医依然无序。“十二五”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方向,应由“强筋健骨”转向“全面发展”,加强全科(家庭)医师的培养。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日益凸显。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至2011年12月底,全国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将基本完成,建立起一系列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与此“新医改”实施以来,中央投资数百亿元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设备购置,尤其是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倾斜。
如今,“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已成为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现实写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正在显现。从数据上看,城乡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人数正在稳步增长,增幅显著。
除了传统的疾病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从全面健康管理转变。它们承担着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内的健康管理职能,服务方式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深入社区,走进家庭。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提高,以及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的增长等成果,都彰显了新医改的显著成效。
尽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跑”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反映出老百姓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信任度不高。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坦言,这是因为担心基层医疗水平不高、怕误诊误治。吸引人才、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