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一个历史话题,那就是三国时期的魏延。作为蜀国后期的大将之一,魏延在历史上颇具争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争议点莫过于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一旦成功,直取长安,匡扶汉室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计谋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风险大吗?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的用兵意图非常明确。在短短的10天内,带领5000兵马攻打长安,守城大将如果逃走,他便占据长安,以长安的粮草为后盾抵抗曹军。而诸葛亮则从斜谷出兵援助魏延,两军会合后,占据长安,图谋中原。
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有4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第一,魏延需要凭借5000兵马攻下长安,且要让曹魏大将弃城而逃;第二,长安必须有充足的粮草作为保障;第三,魏延必须守住长安等待诸葛亮的救援;第四,诸葛亮需要成功击退魏军并与魏延会合。任何一项条件缺失,这个计谋都会以失败告终。
那么,即使这个计谋得以成功,为何诸葛亮还是不采纳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度不够。魏延只有5000兵马去攻打长安,这在诸葛亮看来可能是过于冒险。与曹魏的守将相比,魏延的军事才能并不能完全保证他能完成这个任务。诸葛亮的谨慎和对魏延的不信任使得他不敢轻易采纳这个计谋。
子午谷奇谋的发生条件太过苛刻。这个计谋想要成功实施并顺利拿下长安,条件非常苛刻。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计划就会失败。诸葛亮不会采用如此冒险的方法,置蜀国的安危于不顾。
魏延表现得过于积极,让人怀疑他的动机。在时期,魏延与诸葛亮之间一直有些矛盾。他此时提出如此惊人的计谋,并带领5000兵马去偷袭长安,其动机不禁让人怀疑。如果魏延从此一去不返,投靠其他势力,对蜀汉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诸葛亮不会采纳魏延的计谋。
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非仅仅因为风险大,更多的是基于对魏延的信任不足、计谋发生条件的苛刻以及魏延自身表现的怀疑。历史的决策往往充满了智慧和谨慎,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决策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