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中的小白鼠:善待与药物试验的微妙平衡
近日,一项有趣而富有深意的研究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关注。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试验中的小白鼠经常成为被“折磨”的对象。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善待这些实验室里的小家伙们,药物试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加理想。
众所周知,一种新药物在投放市场之前,需要在实验室动物身上进行药效测试和验证。统计数据显示,即便在动物身上疗效显著的药物,最终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时,能够达到同样疗效的几率只有10%。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人体和动物生理机能的差异有关,但也不排除实验室动物受到的非优待遇的影响。科学家们提出,我们应该尽力善待实验室小鼠,因为这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进行药物试验。
小鼠是科学家进行药物测试时的首选动物。实验室的环境往往与小鼠的自然习性存在冲突。小鼠最喜欢的活动温度是略高于30摄氏度,但实验室的温度通常要低上5至10摄氏度。为了保持身体暖和,小鼠往往会吃得更多,这会导致其生理机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试验的结果。
针对这一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约瑟夫·加纳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为小鼠提供原材料,让它们自己筑巢。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加纳和他的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挑选了不同品种和性别的实验室小鼠,并观察它们在温暖和寒冷环境中,更愿意选择哪种环境筑巢。
通过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小鼠的品种和性别并不会影响其最终的选择。虽然两种环境都不是小鼠的最佳选择,但许多小鼠都选择在温度较低的笼子里筑巢安家,这与它们在野外的生存习惯相符。这表明为小鼠提供原材料供其筑巢的想法是可行的。
加纳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小鼠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使得药物试验的结果更加真实可信。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关注。
这一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善待实验室动物的新思路,也为我们揭示了善待动物与药物试验效果之间的微妙关系。希望未来我们能更多地关注实验室动物的福利,让药物试验更加人道、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