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医改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改革是中央、国务院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经济压力而提出的重大决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性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孙志刚,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强调了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的创新,旨在让群众看病报销更加便捷。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表示赞赏,我国城乡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在近三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三种医保之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较大,资金筹集总量偏低等。尽管如此,我国医保制度仍在不断进步,全国城乡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2.95亿,人口覆盖率高达95%,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医保制度的完善也带来了诊疗人数的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孙志刚进一步阐述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核心内容,即建立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并构筑社会安全网。以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为兜底,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框架。其中,医疗救助被视为全民基本医保制度中的一道重要“安全线”。对于经济困难群体来说,医疗救助在面临大病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救助资金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群体得到了及时的救助。孙志刚介绍,2011年医疗救助资金已经筹集了178.5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88.1%。救助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低保家庭、五保户逐步覆盖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老年人。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报销,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创新。例如,推广就医“一卡通”,实现医药费用即时结算等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有18个省份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即时联网结算,一些地方还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等方式,大大减少了群众“跑腿”、垫资的现象。此外商业健康保险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支持。“新医改”下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