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取胆于黑熊是一种深刻的做法,其背后存在着对熊胆的医用价值争议和产业发展与动物权益的矛盾冲突。近日,福建归真堂公司在谋求创业板上市之际,引发了一场关于活熊取胆合法性的讨论。该公司声称其操作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然而法律专家们对此表示质疑。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贺海仁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禁止出售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或产品,除非出于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和展览等特殊目的。但即使是这些特殊目的的交易,产生的经济利益也应全部用于保护野生动物。关于活熊取胆的操作,贺海仁强调黑熊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应被纳入经营利用的范围。他进一步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法》在某些方面值得反思和,特别是关于“合理利用”和“开发利用”的定义,这在现实中往往导致了动物权益的损害。他呼吁对法律进行修改,禁止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开发利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教授莽萍将“活熊取胆”形容为时代的伤痛和耻辱。她批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野生动物视为可资利用的资源,这是对野生动物根本性的误解。她提到人工圈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反而可能导致一些物种在人工环境下灭绝。对于林业部门批准活熊取胆的做法,她认为这是无视民意的行为。
随着讨论的深入,福建归真堂开始向公众开放其养熊基地,邀请各界人士参观。此举并未完全平息争议。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的代表指出,他们不能完全相信一次被组织、被安排、被限定的参观的真实性。基金会坚持要求非限定、非组织的开放方式,以确保真实了解养熊场的实际情况。
熊胆在中医中被视为珍贵药材,而活熊取胆技术传入中国后,养熊业迅速兴起和发展。民间中医强调熊胆具有不可替代的止疼和消炎等功效,并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这一产业背后却隐藏着动物权益保护的问题。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人类健康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寻求一个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