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辉煌历史中,书法艺术尤为皇室所钟爱,特别是从某位帝王开始,皇家的成员几乎无一不擅长书画。其中,爱新觉罗·永瑆,这位清朝的皇族书法皇帝,更是独树一帜,天赋异禀。
成亲王永瑆,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自小便对书法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的痴迷得到了父亲的赞赏,自幼便跟随最推崇的赵孟頫学习书法,历经三十余载的刻苦研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书法的热爱不仅限于一种字体,更是融合了赵体的妍丽流畅与欧体的方正严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被当时的人们与翁方纲、铁保并称为四大家。
永瑆的书法在当时名重一时,人人都以能得到他的墨宝为荣。有一次,一位护军鼓起勇气请求永瑆为他写字,虽然永瑆一开始并未回应,但几天后,他竟交给护军一卷纸。护军展开一看,纸上空白一片,但在角落找到了三个小字:“你也配!”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反映出永瑆的书法造诣高深,对书法的态度严谨。
成亲王的书法存世量并不多。有一次,他的某不肖子孙曾拿着他的临作去卖,结果因为人们不识货而气地回家烧了一些字帖。据专家推断,拿去卖的作品应该是永瑆的临作,他在临书方面的用功极深,水平之高恐后世书家难以匹敌。他的《诒晋斋法书四集》中的临作,如米芾的《李太师贴》等,极酷似原贴,不仅在用笔、结字上忠实于原作,连行气和神态都极其相似。
遗憾的是,成亲王永瑆死后没孩子,他的后代中书画造诣最深的是溥侗。而永瑆珍藏的《平复帖》在他逝世后传给了孙子载治。几经辗转,《平复帖》最终被书画大家溥儒收藏。后来,经过傅增湘先生的斡旋,《平复帖》被张伯驹以高价购得。1956年,张伯驹将其无偿捐出,现藏于北京博物院。
清代皇室成员的书法,受到皇帝审美观念的局限,多以甜俗为主,而成亲王的书法却能融合百家之长,形成自己法度谨严、劲雅挺秀的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华丽雍容、精致平和的贵族气息,这类作品在太平盛世尤其受到藏家推崇与珍爱。他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