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社科院称幸福感调查雷人不靠谱

  • 生活常识
  • 2025-04-13 15:24
  • 来源:www.dataiw.cn
  • 生活常识

年终之际,各种调研报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近,一个关于“幸福感”的调研报告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报告由权威的社会科学院发布,公众的反应却并非如预期的那样热烈响应。

社科院,作为国家级的学术研究重镇,其发布的报告理应是可信的。这次关于幸福感的调查却遭到了网友们的调侃,许多人觉得自己拖了国人幸福感的后腿。想想这一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居高不下的房价、回到十年前的股指,以及各地的灰霾天气,对于普通人来说,幸福感似乎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幸福可能只是“贫嘴张大民”式的生活状态。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参差多样的,幸福与烦恼并存。所谓的“幸福感”甚至难以判断是与否。在一个家庭中,即使老人健康孩子聪明,也可能因为房贷的压力而喘不过气来,这是真正的幸福吗?有些人虽然收入丰厚,但经常加班、路上拥堵,难道不觉得烦恼吗?有些人没有具体的生活困难,却对社会负面现象感到激愤,这能算是真正的舒适吗?这些问题让我们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幸福?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经达到80.1%,这引发了网友们的讽刺。有网友表示,统计局既能把定性概念进行定量化描述,又能把定量概念进行定性化描述,这种评价用于社科院的一些报告也完全合适。社科院关于所谓的“幸福感”的定量研究被认为是庸俗且不靠谱的事情。这样的科研不仅浪费经费,还可能制造出更多的社会对立情绪,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

近年来,社科院发布的类似令人质疑的报告屡见不鲜。比如7年前称中国已经成为“初等发达国家”,最近又发布报告称“中国产业竞争力全球第一”,这些报告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不合时宜。作为权威的研究调查和管理部门,应该更加尊重科研,尤其是调研报告一定要谨慎发布。当所谓的“科研”沦落为忽悠时,不仅会被人嘲笑,还会留下骂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真正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