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因“含氯门”事件被勒令停产整改。该公司日前发表声明致歉,澄清媒体报道的误解,声称其包装清洗用水并非消毒用水,而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及欧美各国的饮用水标准。对于已流入市场的可乐饮料,该公司并未提及是否采取召回或退货措施。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安全产品,难道仅仅是没有致命性就足够了吗?将“安全产品”作为“问题食品”的挡箭牌,显然是对消费者辨别能力的轻视。一边道歉,一边又坚守所谓的“产品安全”,这种矛盾的做法不仅愚弄了消费者,更为化解“问题产品”的未知风险埋下隐患。
山西省质监局已经查明,“含氯门”事件属实,可口可乐山西公司也承认了含氯处理水混入可口可乐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相信可口可乐山西公司所称的产品是“安全”的吗?显然,这个信任已经被严重侵蚀。
通过媒体的深入报道,消费者已经初步了解了“含氯处理水”的危害。余氯作为消毒液,虽然具有持续消毒作用,但水经消毒后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不容忽视,特别是那些致癌、致突变、致急性作用的消毒副产物,如、等。虽然消费者饮用混入消毒液的可口可乐可能不会立即出现中毒现象,但其对身体的潜在危害是肯定存在的。
在这一事件中,管理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山西省质监局对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做出了停产整改的处罚。山西质监局长对可口可乐公司的遮遮掩掩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警告其不要低估的查处决心和能力,更不要低估老百姓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必须深入查清可口可乐背后的猫腻,彻底弄清混入消毒液的可口可乐对消费者的危害程度,并依法追究生产商的赔偿责任。
此次“含氯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商,我们都不能再容忍那种“只要吃不死人就是安全食品”的荒谬标准。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严格监管,确保每一道生产工序都符合安全标准,才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作者陈强,系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