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主任郝林娜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会上透露了一些令人深思的数据和情况。她指出,中国器官来源严重短缺,每年有高达150万人急需器官移植,然而成功的移植手术却不足万例。这一巨大的供需差距让许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失去了生命。
郝林娜指出,中国器官捐献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7年才正式出台《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随后,在2010年,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卫生部开始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截至2012年3月15日,共完成了207例捐献,成功挽救了几百个生命。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器官来源短缺的问题仍然严峻。
郝林娜分析认为,器官来源短缺的原因之一是潜在捐献者的渠道不畅。许多医院未能及时发现并上报潜在捐献者的信息,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这一问题的存在尤为突出。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在参与器官捐献工作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但也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试点地区的评估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公众对器官捐献工作有所了解,并有较高比例的人愿意在去世后捐献器官。这一积极的态势为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基础。
郝林娜也指出了试点工作中最令她困扰的问题:对于贫困家庭的捐献者,在捐献者去世后,其家庭往往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难。她提出,需要明确政策规范来救助这些家庭,并完善救助基金的来源、申请救助的程序、支付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为了改善全国器官捐献分配与共享存在的缺陷,卫生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郝林娜表示,器官分配的管理制度和分配系统需要全国统一,并通过计算机分配系统根据多种因素进行自动分配。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带来更加公平和高效的分配方式。
郝林娜的发言揭示了中国在器官捐献和移植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进展。她呼吁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等方式,推动中国器官捐献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更多需要移植的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