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于杨林港的妇女,正在长江边打水。近年来长江的水质逐渐恶化,散发出一股令人不安的异样气息。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日常,更是对中国水资源状况的严峻挑战。
中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尽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约2100立方米。按照国际缺水标准,中国有16个省(区、市)重度缺水,6个省、区极度缺水。这一现状不仅令人担忧,更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缺水危机。
在这缺水的背后,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水资源的低效使用,二是惊人的浪费现象。尽管为了调水而解困需要投入千亿元,但家庭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60%至65%,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在80%至85%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率高达15%以上。
管网漏损率是指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据官方统计,国内600多个城市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甚至有些城市高达70%以上。这意味着大量的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被浪费。日本在1997年的全国平均漏损率降到了9.1%,而中国在面临如此高的漏损率时,却未能实现有效的控制。
那么,中国的漏损率为何居高不下呢?这其中涉及诸多因素:管网老化、管材质量差、建设标准低、缺乏维护等等。“重地上建设,轻地下规划”的现象也是导致漏损率高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爆管和漏水频率增加,不仅增加了断水的几率和漏损率,也增加了养护工作量。金属管道管壁腐蚀严重,严重影响了管道寿命和安全。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既关乎水资源利用率低,又与管网漏损率高息息相关。这15%的管网漏损率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高成长伴随着高消耗,短期利益往往超越长远规划。正如华为公司在推进业务流程变革时,任正非所说:“我们没有时间将事情一次性做好,却总有时间将事情一做再做。”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坚定地把“好”放在“快”的前面,那些潜在的问题就会逐渐浮现,甚至积重难返。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