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如何看待抗战神剧?

  • 生活常识
  • 2025-04-08 23:15
  • 来源:www.dataiw.cn
  • 生活常识

重塑抗战剧:从播出环节筑起质量防线

近年来,抗战剧在荧屏上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甚至离谱的“抗战神剧”。面对这一现象,编剧九年指出,抗战题材因其投资少、危害小,成为众多影视公司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抗战剧的审查相对容易通过,其题材被视为“赤色档”,符合主流价值观。在某些题材受限、审核严格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相对平静的抗战剧领域。作品数量的增加导致一些出品方为了博眼球而采取浮夸的手法,这也是创作盲目的一种体现。

为了收视率,一些抗战剧借助红色主题作为“掩护”,在创作上随心所欲,甚至不顾历史事实和道德底线。网友们对此现象纷纷表示担忧,甚至有网友调侃称,“在横店,被打死的数量是最多的。”导演李京也证实,抗战剧扎堆拍摄,只要有拍摄就有人投资,拍摄完成后也不愁播出,这也导致了许多剧集在内容上的粗糙和不合理。

针对这种情况,广电总局的新政策对抗战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新规意味着不符合标准的大量抗战剧将被淘汰。从播出许可证入手,为抗战剧戴上“紧箍”,将从根本上改变抗战剧从研发、剧本、制作到发行的各个环节。只要制作方不尊重历史和创作规律,胡编滥造,就会被拒之门外,无法获得播出资格。

这一举措可谓是对付抗战神剧的有力手段。通过加强播出环节的监管,可以推动抗战剧的质量提升。只有制作方认真对待历史、注重剧情合理性和人物塑造,才能通过审核并获得播出机会。这将促使影视公司对抗战剧进行更加严谨的创作和制作,为观众呈现更加真实、感人的抗战故事。也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历史观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责任感。

通过从播出环节筑起质量防线,可以重塑抗战剧的形象和价值。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制作方拍摄更多优质、真实的抗战剧,为观众呈现那段历史中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观众也应该提高审美标准,拒绝低俗、离谱的抗战神剧,共同推动抗战剧的发展。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