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与雅:流行歌曲中的微妙平衡
在当今音乐界,何为俗,何为雅,其界限又在哪里?让我们深入一番。
俗,并非完全无创造性的抄袭或模仿。像李宇春的“Why Me”,或者某些旋律洗刷刷的歌曲,虽然广受欢迎,但并非真正的俗。真正的俗,是那些简单单调如《大苹果》,唱出空洞的赞歌如旺峰,乔装高雅的菊花抬等。它们无法真正体现人的智力,反而更像是无病呻吟,空洞无内涵。
相对之下,雅并非一味追求高尚和阳春白雪。一些歌曲,如《斑马斑马》,既有通俗易懂的歌词,又比较押韵,同时符合主流的三观,这就是俗与雅的平衡。像摩擦摩擦,魔鬼的步伐,这些歌曲既有节奏感,又能深入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有些歌曲看似深刻,实则却隐藏着庸俗。比如《空间都去哪里呀》,虽然表面上是关于亲情的歌曲,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创意,只是不断地挠温情的痒痒。而像《卷猪脸》这样的歌曲,就像是在马尔代夫拍的婚纱摄影,看似高大上,实则缺乏真正的艺术内涵。还有一些歌曲,如《懂小姐》,虽然披着民谣的外衣,但却装作受伤无助状,努力寻找社会底层青年的共鸣,这种刻意制造的个性之处,反而让人觉得造作。
好的流行歌曲,其曲调与歌词应该紧密结合,符合说话的音调。它们可以是简单的两段体或三段体,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某些歌曲会引用已有的旋律进行改编,如《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引用莫扎特的旋律,这种创新可以让歌曲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记住。声乐方面也要考虑到普通人都能唱的音域,以及寻常的节拍和调式。
除此之外,编曲也是关键的一环。一定要有鼓或某种打击乐的节奏型,这是流行音乐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它,流行音乐都会失语。也会有例外,如《青藏高原》就挑战了这一点,反而成为使之流传的“热点”。
无论是俗还是雅,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一首好的歌曲应该能够深入人心,让人产生共鸣。它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能够平衡各种元素,使之既有节奏感,又能让人产生共鸣。这样的歌曲,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