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于2月20日正式发布了《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揭示了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当前,我国有三千余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了“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这一规划旨在全面防治化工污染,并确定了三种类型共58种(类)化学品作为“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的重点防控对象。
尽管全球范围内正在逐步淘汰某些有毒有害化学品,但在我国,这些化学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使用仍然普遍存在。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的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包括种类、数量、行业及地域分布等信息。
我国现有生产使用记录的化学物质超过4万种,其中三千余种已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这些化学物质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其中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生物蓄积性、不易降解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等危害的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尤为严重。数十种化学品已被相关国际公约列为严格限制和需要逐步淘汰的物质,但仍有许多化学物质的危害特性尚未明确和掌握。
环保部在2010年开展了沿江沿河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对近18000家化工石化企业进行了检查。目前我国化学品产业结构和布局仍存在不合理之处,环境污染和风险隐患依然突出。一些高环境风险的化学品生产能力还在向我国转移和集中,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的压力。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化学品的管理和监管,严格执行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安全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限制高污染化学品的力度。还需要加强科研力度,明确和掌握化学物质的危害特性,以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实现化学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