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国顺教授课题组在复旦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论文《上海细颗粒物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离子化学、季节变化和来源》在国际环境类权威学术刊物《大气环境》杂志公布的排行榜上崭露头角,被选为2006年至2011年间引用率最高的十篇科技论文之一。这篇论文揭示了交通污染作为颗粒物主要来源的真相。
自2003年至2006年,庄国顺课题组科研人员选取了八个季节,在上海市两个典型的监测点采集了462个气溶胶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上海的细颗粒物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日平均浓度较高。在这些颗粒物中,可溶性离子的总浓度是产生灰霾的主要因素,它们在上海TSP和PM2.5粒子质量浓度中分别占据了26%和32%的比重。
科研人员进一步发现,上海的PM2.5污染主要源自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和机动车的影响显著。在上海空气污染的颗粒物中,可溶性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硫酸铵、硝酸钙、氯化钙和硫酸。这些离子的浓度在冬季和春季达到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颗粒物中的硝酸盐对硫酸盐的比值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独占鳌头。
庄国顺教授指出:“交通污染已经成为上海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除了机动车自身排放的PM2.5颗粒物增加外,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增多带来的交通拥堵更是让这一现象不断恶化。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发动机无法使汽油完全燃烧,因此颗粒物和黑炭的排放量往往会达到汽车正常行驶时的4至6倍。这不仅加剧了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也对市民的健康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这篇论文不仅揭示了上海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提醒人们关注交通拥堵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机动车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