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发出警告:中国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上百万人死亡,民众需要转变观念,重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这一呼吁于2012年13日晚在由中国卫生部和中国记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慢阻肺防治)”活动上被明确提出,该活动在成都启动。
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逐渐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主要疾病。据王辰教授表示,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而在中国,目前已有超过四千万的慢阻肺患者,每分钟就有2.5人因此病离世。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相对隐蔽,不易被患者察觉。其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咳痰,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呼吸困难会愈发明显,尤其是在活动后。到了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降低生活质量。钟南山院士强调,如果人的肺部受损程度在50%以下,可能没有明显感觉,但当感觉到不适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他呼吁人们转变观念,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慢阻肺风险的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作为卫生部健康知识宣传员,在活动中强调了慢阻肺预防的重要性。他表示,慢阻肺是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病症,预防需要从基础做起。他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提倡少抽烟、保护环境,让中国人能够自由地呼吸。
专家建议,对于慢阻肺的防控,应坚持长期治疗以预防急性加重。而不仅仅是在病情加重时接受短期治疗。慢阻肺患者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接受肺康复治疗等方式来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人口死亡原因中,呼吸疾病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其致死率都相当高。这场关于慢阻肺防治的倡议和知识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