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杂合子状态可表现为血小板体积增大等生物异常现象,但通常不会引发出血症状。而纯合子状态则多表现为中重度出血倾向,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粘膜的自发性出血,如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以及女性月经过多等。
1981年,专家制定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其内容包括:
一、临床表现:
1. 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不受性别限制,男女均可发病。
2. 轻度至中度皮肤和粘膜出血,其中女性的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之一。
3. 病人的肝脾通常不会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 病人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出现巨大血小板。
2. 出血时间延长,表明血液凝固功能异常。
3. 在血小板聚集试验中,加入瑞斯托霉素的血小板不聚集,但加入其他诱聚剂时,聚集反应基本正常。
4. 血小板玻珠滞留试验结果显示减少。
5. 血块的收缩功能正常。
6.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正常。
7. 血小板膜缺乏糖蛋白Ib(GpIb),这是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关键特征。
8. 需要排除继发性巨血小板症,以确诊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这一疾病虽然会带来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广大读者对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有疑虑,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