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之症,显现强烈热象,口渴难耐,舌色焦黄或泛红,伴随着痉挛现象,患者昏昏欲睡,言语不清,微笑勉强,邪恶心包,血液枯躁。此时需用清热救阴之药,如荣血、官犀黄羚羊角、连翘、生地元、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以泄邪平肝。
当湿热之症引发痉挛,患者微笑困难,脉搏洪大且有力,体内湿热无法顺畅发散,郁结于胸膈之间。此时宜采用凉膈散之法,以疏解胸膈之热。若大便数日不通,热邪闭结于肠胃之中,则需以泻下之法,使热邪得以排出。
此症源于阳明的实热,可能是上焦结热,也可能是下焦结热。治疗时需清热泄邪,阻止热量在络中流失,而非消除隔膜中的邪气。对于阳明的邪气,仍需以清热为主,假阳明的山路亦需警惕。
当湿热证患者出现壮热烦渴,舌焦红或萎缩,斑疹遍布胸背,自利神昏,痉厥等症状时,热邪已经充斥全身三焦。此时需用大量清热之品,如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参、银花露、紫草方等诸味药物,以急清阳明之热。尤其需保护胃液,以防自焚而死。
湿热之症需根据不同阶段和症状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清热救阴、泄邪平肝、疏解胸膈之热、急清阳明之热等皆为治疗之要。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和医生需共同努力,以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