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儿童胃食管反流病悄然发生,它像是一位不速之客,给孩子们带来不适。那么,究竟什么是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呢?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这种病痛的源头,源自消化系统的一场小小的叛乱。当我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时,会发现它涉及到食管下括约肌这个重要的生理结构。这个神奇的“阀门”在正常情况下,负责阻止胃内的食物逆流回食管。当它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出现。
那么,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哪些呢?如果你的孩子频繁出现吐奶的情况,或者每次吃完饭后都会毫无预兆地打嗝并吐出一些东西,那么他可能正遭受着胃食管反流病的困扰。随着病情的加重,孩子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影响他们的情绪和食欲。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们要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减轻症状。例如,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避免在睡前进食,减少会增加腹压的活动等。我们还应注意避免摄入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咖啡、浓茶等。禁酒也很重要。在药物选择上,应避免使用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药物。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警惕,一些患者如合并支气管哮喘,其症状可能会加重或诱发。对于这些患者,需避免使用茶碱及β2受体激动剂,而应选择抗反流治疗。
药物治疗是此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症状的患者。促胃肠动力药则通过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及其食管暴露时间。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强大,尤其适用于症状严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抗酸药主要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以临时缓解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慢性复发倾向,停药后复发率极高。为减少症状复发、防止并发症,需考虑维持治疗。H2RA、西沙必利、PPI均可用于维持治疗,其中PPI效果最佳。维持治疗的剂量需根据个别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以调整至无症状的最低剂量为最适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抗反流手术治疗,通过不同的术式进行胃底折叠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抗反流手术的指征包括严格内科治疗无效、不能忍受长期服药、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等。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预防,改变生活方式是关键。过度肥胖、高脂肪饮食都可能促成反流,因此应避免摄入促进反流的食物,减轻体重,少吃多餐,睡前不进食,必要时抬高床头。
在检查方面,食管黏膜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对评价GERD病人的价值有限。病理学检查则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如基底细胞层厚度增加、固有膜乳头延伸等病理学改变,以及嗜中性和嗜酸性细胞的发现,都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具有重要意义。
胃食管反流病需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抗反流手术以及生活方式改变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早日恢复健康。食管的炎症之旅:从内镜下可见到组织学的深度洞察
在炎症进展和糜烂形成期,食管仿佛经历了一场内部的暴风雨。内镜下,我们可以看到食管长轴上呈现出条状糜烂,它们有时会融合成片状。这些可视的病变只是冰山一角,组织学的检查揭示了更为深入的变化。病变区域的上皮坏死脱落,形成了一个浅表性的上皮缺损,其上方覆盖着一层炎性纤维素膜。在这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这些炎症改变主要局限于黏膜肌层以上。还可以看到浅表部位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它们形成了慢性炎症或愈复性的肉芽组织。
当食管出现溃疡时,这些溃疡可能孤立存在,也可能融合在一起,并扩展至黏膜下层,但较少侵及肌层。溃疡的表面是渗出性的纤维素生物,底部则是坏死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以及慢性炎细胞的肉芽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溃疡底部会被肉芽组织形成的瘢痕组织所修复。
近年来,对GERD(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发现,病人的症状和并发症与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R)有关。DGR的反流物中含有胰蛋白酶、溶血卵磷脂和胆酸,这些物质与胃内容物的混合可能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尽管对DGR的研究存在困难,缺乏正确的识别工具,但胆红素监测是最敏感的方法。一种名为甲溴苯宁(Bilitec)的设备能有效地测量十二指肠反流,并定量地发现其中的胆红素。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X线钡餐造影虽然可以显示较重的炎性改变,如黏膜皱襞增厚、糜烂和食管溃疡等,但对轻度食管炎症并不敏感。而内镜检查则是观察食管内膜损伤、确立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诊断的最好的方法。内镜检查可以揭示食管炎症的不同分期,如Savary与Miller分期法和洛杉矶分级法,对制定长期治疗计划有帮助。
对于症状不典型和有食管外症状的病人,糜烂性食管炎可能较为少见。一些病人尽管有GERD症状,如胸痛,但糜烂性食管炎可能并不明显。对于这类病人,内镜检查并不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可以先进行pH监测,如有需要再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Barrett食管。食管的炎症之旅涉及多个层面的医学知识,从内镜下可见的改变到组织学的深度洞察,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内涵。长时间食管pH监测是现代医学中观察胃食管反流现象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监测通常持续24小时,以确保获取最全面和准确的食管酸暴露数据。对于短时间内的监测,由于其可能无法捕捉到全部的酸反流事件,因此被认为不够理想。
我们通过食管测压来确定食管下括约肌(LES)的位置。电极被精确放置于LES上方5cm处,并与一体外记录仪相连接。在监测过程中,食管内的pH变化会被实时记录并储存。为了更好地理解食管内的酸暴露情况,监测导管上可设置多个电极,以同时监测胃、食管远端和近端的pH变化。除了发现食管下端的酸反流,这种监测方式还能检测到食管上括约肌(UES)下方的酸暴露。对于存在慢性咳嗽、哮喘或声音嘶哑等症状的患者,这种监测方式能发现反流造成的误吸。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症状,通过微电脑记录仪进行记录。如果反流与症状的出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那么这将成为诊断反流现象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GERD(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如果存在哮喘、慢性咳嗽或其他上呼吸道症状,那么这种长时间的食管pH监测将是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若双电极导管的远端电极检测到酸反流,结合患者症状,即可确立GERD的诊断。
食管测压也是手术前评估食管状况的重要方法。通过食管测压,可以了解到食管体部和LES的运动状况。尽管LES压力低下是GERD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许多GERD患者中,LES压力并不一定低下。更常见的是食管体部运动异常,也就是无效的食管运动(IEM)。在抗反流手术前,这些信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根据测压结果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
除了上述的食管pH监测和食管测压,核素扫描也是观察胃食管反流的一种方法。患者饮用含有核素的实验餐,然后在闪烁照相机下进行扫描。这种技术可以定量地检测胃食管反流,具有非侵害性、放射性接触微量、检查时间短等优点。核素扫描还能发现餐后反流,这是一项与酸无关的实验,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其检测结果甚至比pH监测更准确。
长时间的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以及核素扫描都是现代医学中观察和研究胃食管反流现象的重要工具。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还能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尽管核素扫描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高是其主要短板。对于成年人的检测,核素扫描的敏感性仅在14%至90%之间,平均值为65%,虽然特异性稍高,范围在60%至90%之间,但仍然难以满足临床上的需求。监测时间短也是核素扫描的一个明显缺点。由于反流往往是间歇性发作,且多数发生在饭后,因此短暂的监测时间可能无法捕捉到反流的情况。
使用腹带加压虽然可以提高扫描的敏感性,包括一些可能存在的假阳性结果,但这并非生理状态下的自然反应,因此也会降低特异性。正因为这些局限性,核素扫描现在多被pH监测所取代。在疑似非酸性反流的情况下,核素扫描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尽管核素扫描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监测时间短的缺点以及使用腹带加压的非生理状态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具体情况、其他检查结果以及核素扫描的优缺点,以做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