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之殇:儿童误服腐蚀剂的危害与发病机制解析
一、病因初探
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儿童天地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在悄然上演。那些天真无邪的孩童和学龄前儿童,因不慎误服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性药物,导致食道化学烧伤。更令人痛心的是,有时他们甚至可能因为误喝刚煮沸的沸水而遭受食道烫伤。
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的烧伤,其病理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酸性物质接触食道后,会导致接触表面的凝固性坏死。幸运的是,食道鳞片上皮外的粘液具有一定的耐酸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酸渗透到深层组织。如果酸性物质到达胃部,后果将更为严重。相比之下,碱性物质则能够溶解蛋白质、胶原蛋白和脂肪,导致液化坏死,并可能渗透到深层组织中,造成广泛的损害。食道化学烧伤后,早期会出现水肿和组织坏死,随后可能形成溃疡。周围的组织会增生,肉芽生长,胶原蛋白积累,最终可能导致粘连和疤痕的形成。更为严重的是,深层的溃疡甚至可能导致食管穿孔。
二、发病机制详解
食管化学烧伤的严重程度,与误服的化学腐蚀剂的性质、浓度、数量以及接触时间密切相关。强碱物质因其强烈的吸水性和对脂肪、蛋白质的皂化作用,可导致食管严重烧伤。轻者可能引发食管疤痕狭窄,重者则可能导致食管疤痕闭锁或食管穿孔。
强酸物质虽然可以使组织脱水、蛋白质凝固和局部结痂,损伤不易侵入深部,形成较浅的疤痕和较轻的狭窄。但如果误服量大,同样会引发酸中毒。强酸物质进入胃后,也会造成胃壁损伤,甚至引发胃穿孔。
腐蚀损伤的侵蚀部位与吞咽生理有着紧密的联系。误服腐蚀剂后,灼痛刺激会使环咽肌强烈收缩,促使腐蚀剂迅速下咽。食管上段的损伤相对较轻,仅占10%。而中段食管肌为平滑肌,收缩力较弱,腐蚀剂在此接触时间较长,损伤也更为严重。食管瘢痕狭窄主要发生在此处,占70%。相对而言,食道下端的损伤较少,这与误服腐蚀剂的量并无直接关系。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会出现多发性食管狭窄,占比高达20%~25%,甚至全食管狭窄的情况也会出现,但仅占5%。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了解这些关于食管烧伤的危害与发病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