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鞘相关肿瘤:深度解析与发病机制
让我们深入了解神经鞘相关肿瘤的三大主要类型: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以及神经源性肉瘤(恶性施万细胞细胞瘤)。这些肿瘤均源自神经鞘细胞,其生长与演变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发病机制。
一、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源自神经鞘的施万细胞,生长相对缓慢。从肉眼观察,其包膜与起源的神经纤维紧密相连,呈现出坚硬、灰黄色或粉红色的特征。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细胞:Antoni A纺锤状细胞和Antoni B细胞。前者呈现格栅排列,致密且无血管;后者则表现出粘液瘤变化,富含囊性和复杂的细胞结构。电镜下,Antoni A细胞拥有众多来自细胞体的小胞质突,而Antoni B细胞则相对缺乏这些细胞突。除了常见的脊柱旁沟部位,含有黑色素的施万细胞瘤也可见于椎管瘤等其他部位。
二、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较神经鞘瘤少见,它由神经细胞和神经鞘组成。肉眼下,它似乎有包膜,切面灰白半透明。显微镜下,增生的神经膜细胞鞘和许多轴突交织成网,无真正的结缔组织边界。电镜下,肿瘤由长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拥有少数粗细胞质突,偶尔可见髓鞘或无髓鞘的轴突。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等处也可出现神经纤维瘤,左侧迷走神经的近端更为常见。
三、神经源性肉瘤(恶性施万细胞细胞瘤)
这种类型的肿瘤在成人神经源性肿瘤中占比不足10%,多位于后纵隔,也可在前纵隔见到。它常常侵犯附近的结构,甚至发生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见到异常增加的细胞数,核多型性和有丝分裂活跃。这种肿瘤多见于年轻人或老年人。
从发病机制来看,神经鞘瘤常发生于脊神经后根和肋间神经等特定部位。虽然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但这类肿瘤大多发生在青壮年阶段。肿瘤的尺寸不一,通常以中等大小为主。良性神经鞘源性肿瘤可以分为两类:包裹在神经外套中的神经鞘瘤和含有黑色素或颗粒的细胞瘤等。而恶性病变则被称为恶性神经鞘瘤或神经源性肉瘤。在手术治疗中,由于肿瘤并不穿透神经干,因此手术容易切除且不会损伤神经。对于某些类型的神经纤维瘤,如胸部纵隔神经纤维瘤等单一肿瘤块,其恶性变化率高达4%~10%。这些肿瘤可能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恶性转变。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