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病,又被称为“不朽的癌症”。在我国,大约有80万的尿毒症透析患者,其中约72万人依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改善,尿毒症患者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也愈发常见,血管通路问题尤为突出。
对于尿毒症透析患者而言,血液透析的保证就是一条长期稳定的血管通路。每周两到三次,每次四小时的血液透析,使得这条生命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要的长期血管通路包括自体动静脉瘘、人工血管动静脉瘘和带聚酯套的留置导管(俗称长期导管)。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尿毒症患者的血管状况日益恶化,血管资源逐渐耗尽。许多患者因无法建立稳定的血管通路,无法继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最终不得不面临生命的终结。这样的悲剧,在各大血液透析中心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提出了尿毒症患者血管通道一体化治疗的概念。其核心理念是:有血管通道规划的概念,坚持“内瘘第一,减少置管”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呢?
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我们应该在第一次接受治疗时就建立保护患者血管资源的概念。尽量减少静脉输液,必须输液时,应避免使用留置针,并避免长期使用头静脉穿刺输液。因为留置针或静脉输液会损伤血管,而头静脉是未来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主要资源,需要特别保护。
对于预计半年内需要开始常规血液透析的慢性肾病4期或5期患者,应提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这样可以避免临时透析导管的反复使用,因为每次穿刺置管都会造成血管损伤。新建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一般需要6-8周左右才能使用,这意味着在过渡期需要保留临时透析导管。对于首次使用临时透析导管的患者,应尽快评估血管状况,建立自动静脉瘘。
还需要定期监测长期透析血管通路,评估血流量和静脉压,及早发现并干预血管通路狭窄等并发症。发现内瘘闭塞时,应立即联系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争取第一时间恢复血管通路的通畅。
需要强调的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维护涉及各种专业技术和知识。需要专业人士来做专业的事情,并且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管资源,延长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