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后,毛细血管内的水分就会转移到腹腔或者是组织间隙,造成腹水。同时还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
淋巴液生成过多也是肝硬化引起腹水的原因之一。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疾病中较为危险的并发症。患者因腹水导致腹部不断膨胀,若不及时采取医疗手段抽出液体,可能会危及生命。及早入院治疗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那么,肝硬化腹水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哪些中药能治疗肝硬化?
对于肝硬化,中药治疗是一种常见方法。以下是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
1. 丹参:改善微循环、抗炎、提高免疫力,适用于有血瘀症状的患者。
2. 桃仁:破血行瘀,适用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
3. 汉防己:具有镇痛、抗过敏等作用,适用于湿热壅盛的患者。
4. 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适用于脾气虚弱、腹水的患者。
肝硬化腹水晚期能治吗?
肝硬化腹水的出现意味着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晚期肝硬化说明肝脏受损非常严重,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但并非不可治愈。患者需加强治疗和护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方案。通常的治疗原则包括合理饮食、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肝硬化为什么会引起腹水?
肝硬化导致腹水的主要原因有:
1. 肝功能减退: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渗透到腹腔或组织间隙,形成腹水。
2. 淋巴液生成过多:也是引起腹水的原因之一。
肝硬化腹水成因介绍
腹水,这一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显著表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成因。血浆白蛋白的降低,淋巴漏出的增加,醛固酮的增多等等,都是引发腹水的关键因素。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腹水的形成便不可避免。
部分血浆在门脉高压的影响下从门脉血管内渗至腹腔,形成腹水。白蛋白的临界数值为30g/l,当白蛋白低于此数值时,腹水的发生几率增加。胶体渗透压与腹水的形成也息息相关。公式为:胶体渗透压(pa)= 546.2×血浆白蛋白(g/l)+114,正常值为3795.2pa。若低于2356.6pa,则容易发生腹水。
门脉压力的增高也是导致腹水的另一原因。肝硬化引起的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肝内血管阻塞,进而增加门脉压力。再加上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使得门脉系统内的流体更易渗入腹腔。
淋巴漏出的增加也是肝硬化时的一个显著特征。大量的再生结节可能导致肝淋巴排泄障碍,压力增高,从而使得淋巴液进入腹腔。手术中可见淋巴液从肝门淋巴丛及肝包膜下淋巴管漏出,并可见胸导管明显增粗。淋巴管的外引流可以帮助减少腹水,这表明腹水的形成与淋巴液的过度产生和引流不足有关。
醛固酮的增多也是导致腹水的因素之一。在肝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对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不足可能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多。这两种激素都能增加水、钠的重吸收,从而导致腹水的形成。
肝硬化腹水形成后,会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影响肾脏功能,使得肾灌注量减少,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增加都会加重腹水的程度。还有第3因子的活力降低也是影响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肝硬化腹水患者该如何护理呢?限制水和盐的摄入是非常必要的。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每日盐的摄入量在0.6—1.2克,进水量限制在每日1000毫升左右。遵守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消退腹水。对于高烧不退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泻下逐水药从大便中排出腹水,缓解症状。
腹水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法,对于缓解腹水症状,改善肝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如有疑问,建议咨询相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