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哮喘病的治疗和检查,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为不同的哮喘病患者的病情是不一样的。有的患者病情严重,有的则相对较轻。在治疗时,患者需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积极配合接受治疗。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关于哮喘病的检查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目录:
一、治疗哮喘时,使用雾化吸入器需注意什么?
在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中,常使用同一类药物,并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应用。药物的雾化吸入是一种直接的肺部用药方法,因此起效更快、更有效,且能防止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副作用。但要想享受雾化吸入的好处,首要的是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使用雾化吸入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为用到的药物做好标记,尤其是使用多种药物时。
2. 药物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更换填充器,掌握判断药物剩余量的方法。
3. 使用滤嘴,以便精确掌握药物的使用量。
引起哮喘的过敏原多种多样,如花粉、屋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和昆虫排泄物等。了解这些过敏原对于哮喘的预防和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果患上了哮喘病,应如何进行和对检查和治疗?
1. 血液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 痰液检查: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进行痰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3. 呼吸功能检查:呼吸功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
4. 血气分析:了解身体在患病情况下的中和状态。
5. 胸部X线检查:直观展示身体内部情况。
6. 特异过敏原的补体试验:进行过敏性测试。
7. 皮肤敏感试验:在缓解期用可疑的过敏原作皮肤划痕或皮内试验,或作吸入激发试验以作出过敏原诊断。但需注意高度敏感的患者可能诱发哮喘和全身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须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季节交替,老人如何防范哮喘的侵袭?
随着季节的转换,老年性哮喘患者面临着病情复杂、合并症和并发症多的挑战。这些老人们活动不便,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有时难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用药,导致病情的反复。对他们及其家属进行有关哮喘病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发现,老年人在遵循医嘱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不按照治疗方案用药的比例高达6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记忆力减退、对药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以及忽视按时用药的科学性。为此,对于老年性哮喘患者,我们应该注意用药种类尽量少,给药方法尽量简单,让老年性哮喘患者充分理解。
针对老年性哮喘的最新治疗法,是以基因芯片磁控疗法为主干,结合脱敏疗法、消除上下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疗法以及替代疗法,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五步:让药物以人体细胞最易吸收的离子形式通过低频电流直达病灶,有效杀灭病原体,顺利排出致炎因子;打通经络穴道,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代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然后,深入细胞,阻隔组胺的释放,彻底治疗过敏;接着,加强受损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能力,使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恢复平衡;阻断肺部疾病的发展,恢复气管和肺部功能,达到终身治疗和防止复发的目的。
需与哮喘鉴别诊断的疾病有哪些?
心源性哮喘是一种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老年患者的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症状,其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相似,很容易混淆。大气道肿瘤或异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需与哮喘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的症状与哮喘类似,但如果误诊为哮喘并接受错误治疗,可能会延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对于类似病例,必须进行全面的诊断检查,包括胸部CT、肺功能检查、气管镜检查等。
其他少见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等也需与哮喘进行鉴别诊断。这时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经气管镜检查、血清总IGE及霉菌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等以明确诊断。只有明确诊断后,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哮喘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哮喘病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包括患者体质和环境因素。患者的体质包括遗传素质、免疫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主观条件,是患者易感哮喘的重要因素。而环境因素如变应原、刺激性气体、病毒感染等也是导致哮喘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某些因素如变应原、有害气体、职业性因素、病毒、食物和药物等兼有双重作用。它们既可能是引发哮喘的初始原因,也在哮喘病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要明确的是,所有的环境因素并非是决定哮喘是否发生的唯一因素,患者本身的特应性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预防和治疗哮喘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哮喘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从大约1%到13%不等。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州和西安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哮喘的患病率在近年来维持在1%到5%之间。根据全国五大城市的资料,年龄在13至14岁之间的学生中,哮喘的发病率是3%至5%,成年人口的患病率大约是1%。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大致相当,并且约有四成患者具有家族病史。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哮喘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的患病率也高于农村地区,这一差异可能与各地的环境、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