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肺栓塞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肺栓塞的六个常见症状以及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解释了肺栓塞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通过有问必答网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肺栓塞的相关知识,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肺栓塞的六个常见症状包括胸疼、呼吸困难及急促、咯血、发热、晕厥以及休克。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代表着肺栓塞的发生,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文章详细阐述了肺栓塞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肠道外用抗凝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抗凝治疗是肺栓塞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禁忌症,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010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深度解读》
肺栓塞的抗凝治疗是核心环节,而低分子肝素是其初始抗凝治疗的优选。这种药物能够减少大出血和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按体重给药,每日1-2次皮射,无需常规监测。对于孕妇,则应周期性检测血抗Xa因子活性,并根据其调整剂量。
磺达肝癸钠是另一种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依据体重调整剂量,无需检测。但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禁用,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则需减少剂量。
口服抗凝药物,如维生素K拮抗剂(VKAs),应尽早开始,最好与肠道外抗凝治疗同步进行。华法林是长期抗凝的首选,对于年轻和健康的门诊病人,起始剂量为10mg。在起始后的5-7天内,根据INR调整剂量,使INR达到2.0-3.0。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为肺栓塞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达比加群酯是直接的凝血酶抑制剂,而利伐沙班则是FXa因子抑制剂。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利伐沙班不易受其他药物或食物影响,每日口服即可。
对于肺栓塞的抗凝治疗时程,患者应至少接受3个月的抗凝治疗。无限期抗凝治疗虽然能大大减少VTE的复发,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每年1%或更高的大出血风险。当抗凝相关出血风险与继续治疗的不便超过VTE复发风险时,应停止抗凝治疗。
在了解肺栓塞的抗凝治疗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病因来源。其中,血栓来源是基础,常由下肢深部静脉系统的血栓迁移所致。有基础疾病的病人也易患肺血栓栓塞症。这些基础疾病包括心脏病、恶性肿瘤、血栓性静脉炎等。血液淤滞、静脉损伤、高凝状态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肺栓塞。长期卧床、肥胖、心功能不全等情况易导致血液淤滞。而静脉损伤和高凝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后或某些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的情况下更易引发肺栓塞。
4 如何准确识别肺栓塞的踪迹?
肺栓塞的误诊率竟高达70%,这一数据让人震惊。面对任何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的症状,我们都应保持警惕,因为这可能是肺栓塞的征兆。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我们需要对肺栓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是CT肺动脉造影(CTA),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对于急性肺栓塞的可疑病例,这项检查应在24小时内完成。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也是关键,因为肺栓塞的栓子大多源于下肢静脉。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也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参考。如果D-Dimer低于500μg/L,可以初步排除急性肺栓塞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样具有价值,能够间接或直接提示肺栓塞的存在。
重新认识围术期急性肺栓塞的重要性
围术期急性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况。肺栓塞是指血栓性或其他性质的栓子阻塞肺动脉,其中绝大多数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千万不能将肺栓塞误称为肺梗死,因为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美国每年新增病例65万,占心血管疾病的第三位。尽管过去认为我国肺栓塞较为少见,但现实情况显示其患病率远高于诊断水平。国内资料表明,肺栓塞在尸检中的占比达到4%-11%。
更为严峻的是,肺栓塞的误诊率高达70%,甚至在某些报告中达到82.9%。主要的误诊病种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其死亡原因排序位居第三,但如果能及早诊断和治疗,死亡率会大大降低。
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和骨盆部位的DVT)是发生肺栓塞的高危因素。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折等手术或创伤,以及慢性心脏病等都是肺栓塞的主要诱因。肺栓塞的危险性在于其可能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以及右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甚至引发休克和死亡。只有在反复发生的情况下,才会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和警惕性至关重要。诊断时不仅要关注体检结果,更要重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诊断并有效治疗肺栓塞。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引起大家对肺栓塞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健康护航。肺栓塞的临床表现首发且最为紧迫的是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可能伴随循环不稳定,或者原有呼吸困难突然恶化,甚至在心功能稳定的患者中突发心功能不全。
在诊断手段上,床旁的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晰地捕捉到肺动脉内的血栓(PE的直接征象)以及肺动脉高压(PE的间接征象)。肺灌注-通气扫描虽有利于详细评估,但需要两个工作日完成,对于急需治疗的病患来说并不利于早期诊断。而肺动脉造影则多用于溶栓存在禁忌症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介入治疗的患者。
在肺栓塞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心内科、超声诊断科、核医学、放射科及呼吸科等。治疗策略包含了一般治疗、呼吸及循环支持、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经导管介入治疗、外科肺动脉取栓以及下腔静脉滤器等多种方法。
对于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E患者,应收入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的监测与护理。在溶栓治疗方面,如果没有绝对禁忌证,所有大块肺栓塞的患者都应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的时间窗为症状发作后的2周内。抗凝治疗能防止肺栓塞的发展和再发,而经导管介入治疗和外科肺动脉取栓则适用于特定的情况,如溶栓及抗凝有禁忌证或治疗失败等。
对于围术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或同时伴有低血压休克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合理的治疗能使病死率从25-30%降至2%-8%。加强肺栓塞的意识,提高诊断水平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