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急情况下,对于心脏病突发的患者,心肺复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措施。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每进行15次心脏按压后,需进行两次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应以每秒一次的频率进行,连做十五次。人工呼吸则每五秒钟进行一次,同样连做两次。这个过程交替进行,以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血液流通。
当两人合作进行心肺复苏时,初次连做四次人工呼吸。随后,一人连续进行五次心脏按压后停下,另一人则进行一次人工呼吸。这个过程交替进行,避免两人同时操作。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动脉是否有搏动或脉博。若患者瞳孔缩小、脸色好转、出现脉博并开始自主呼吸,说明抢救成功,可以暂时停止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但应密切观察心脏博动情况,随时准备再次抢救。
心肌缺血反复发作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除此之外,炎症、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规律的饮食、工作压力过大以及缺乏身体锻炼都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
心肌缺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健。应注意低盐低脂的饮食,多摄入清淡的食物,如西红柿、红薯、胡萝卜等蔬菜。常饮绿茶有助于预防心肌缺血。遵守规律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尽量放松精神,避免过度紧张。动静结合也是预防缺血性心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长时间坐着上班的患者,应该定时站起来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所含物质的变化和血管腔内的病理改变。患者的血液中的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醇在血液中多余的部分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通道变得狭窄甚至阻塞。心肌最怕缺血,缺血就会导致缺氧。除此之外,低密醇属于伤害性胆固醇,而高密醇则属于保护性胆固醇,能够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转化为无害物质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