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鼻症是一种因鼻甲过分切除引起的医源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围绕空鼻症的起因、诊断、治疗、患者的痛苦程度、危害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目录
空鼻症的成因
空鼻症的诊断方法
空鼻症的治疗方案
空鼻症患者的痛苦程度
空鼻症的危害
一、空鼻症的成因
空鼻症主要是由于鼻甲切除性手术或类似手术导致的鼻腔综合症。患者可能出现鼻塞、鼻腔和(或)鼻咽、咽部干燥感等症状。这种病症最早由Eugene和Stenkvis在1994年提出,过去曾误诊断为萎缩性鼻炎,现在对其认识逐渐加深。
二、空鼻症的诊断方法
诊断空鼻症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鼻镜检查。患者应有鼻甲切除手术史,并且出现鼻塞、鼻腔和(或)鼻咽、咽部干燥感等症状。鼻镜检查可见鼻腔黏膜萎缩、干燥或结痂,正常鼻甲结构缺如,鼻腔呈筒状扩大。
三、空鼻症的治疗方案
空鼻症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目前通行的治疗方案是缩窄过度宽敞的鼻腔,具体缩窄部位、程度、使用材料因人而异。一些手术如带蒂腹直肌筋膜肋软骨片下鼻甲黏膜下填充术、鼻前孔缩小术等可以有效改善空鼻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四、空鼻症患者的痛苦程度
空鼻症患者所经历的痛苦难以言表。由于缺乏流行病学统计,这种病症的患者数量尚不得而知,但已确诊的病例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一些患者因无法忍受痛苦而选择极端方式,如伤医事件,使得耳鼻喉科成为医患矛盾的“重灾区”。
五、空鼻症的危害
到了2000年,医生Moore Eric再次强调这一概念,旨在提醒医疗界同仁在手术过程中避免过分切除鼻腔组织结构,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损伤。
王先忠医生自2009年开始关注空鼻症领域,他观察到一些接受过下鼻甲手术的患者出现了奇怪的症状。尤其是那些下鼻甲被过度切除的患者,尽管手术后的鼻腔看起来宽敞,但他们却仍然感受到鼻塞。这种被称为“矛盾性鼻塞”的症状,是空鼻症患者的典型痛苦之一。
以温岭杀医事件为例,连恩青因患有肥厚性鼻炎而接受了双侧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尽管检查显示其鼻腔通敞,但他却持续抱怨鼻塞,甚至需要依赖工具来撑开鼻腔以保持呼吸。除此之外,他还遭受深度失眠的困扰,性格也变得更加暴躁。
对于空鼻症患者的“矛盾性鼻塞”症状,王先忠认为这是由于不适当的手术损伤了鼻腔的正常呼吸组织结构,导致鼻腔呼吸偏离正常生理状态,引发一系列呼吸系统紊乱。
上海耳鼻喉科医生余洪猛也指出,鼻黏膜上分布的感受器对鼻腔的通畅和温度反应敏感,因此治疗鼻炎时不能简单消融或萎缩鼻黏膜。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并非所有过度切除下鼻甲的手术都会导致空鼻症,这令空鼻症研究者感到困惑。有些喉癌患者在切除鼻腔后并未出现空鼻症症状。也有一些空鼻症患者在经过一两年后可以依靠身体自身的代偿机制恢复。
为了缓解痛苦,许多空鼻症或疑似患者都表现出一些“怪癖”,如塞棉花、冲洗鼻腔、用热气熏鼻孔等。有的患者甚至需要“追空气”,否则就会感到难受。患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他们宁愿用其他任何身体部位来换取一个健康的鼻子。
这些患者的心理痛苦甚至比躯体疼痛更为严重。由于“矛盾性鼻塞”无法被解释,许多患者被怀疑有精神问题,并被建议去看心理医生。家人也常常无法理解患者的痛苦。
部分患者会将仇恨指向医生。余洪猛认为,部分空鼻症患者在手术前可能已有精神障碍,手术只是加剧了他们的情绪反应。对于这些患者,医生需要特别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空鼻症患者因为不恰当的手术而迷恋手术,希望通过新的手术来治疗因手术导致的空鼻症。例如,一位患者已经做过六个手术,仍在四处求医。
在王先忠诊断的空鼻症患者当中,约有一半做过“低温等离子”手术,这是一种近年来流行的治疗慢性鼻炎的手术。它具有不流血、费用低、无需住院等优点,但也存在被夸大和滥用的风险。温岭事件后,部分医院已经停止了这种手术。余洪猛医生认为,低温等离子手术在治疗慢性鼻炎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而且经常滥用。他发现许多患者做了该手术后,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期来看却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一些医生也指出,手术治疗鼻炎的流行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包括医院创收压力、医生指标压力以及公立医院的盈利结构变化等因素。“过度医疗”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避免。近一两年,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政策后更依赖手术收入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出现频率。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出现空鼻综合症患者,这一事实被2001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的一篇论文所证实。论文作者向同行发出警告:鼻甲过分切除可能引发的医源性并发症——空鼻综合症(ENS)后果严重,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鼻粘膜和结构切除或损伤。
空鼻症,正式名称为“医源性萎缩性鼻炎”,也被纳入了我国权威的医学教科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由于此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教材中特别强调应引起关注。由于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及学科形象问题,空鼻症一直未能引起业内的足够重视。许多耳鼻喉科医生对空鼻症持回避态度,导致学界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缓慢。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在温岭事件之前,部分做过下鼻甲手术的患者出现了空鼻症的类似症状,但他们在病历上并未得到明确的诊断,只有模糊的描述。一些医生尝试用“填充”手术治疗空鼻症,但治疗效果存在争议。多名空鼻症患者反映,他们在接受手术前并未被告知可能的副作用。一名患者表示:“手术是否有问题暂不去说,至少我们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尊重。”
这些空鼻症患者,因疾病导致的痛苦和仇恨医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他们中的许多人想过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但最终选择放弃,认为与医院打官司没有胜算。但他们对医生的愤怒并没有因此减弱。在接受采访时,不少患者都表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感到被遗弃,从而加剧了他们的绝望和愤怒。
连恩青是一位经历了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后的患者,他的经历是众多空鼻症患者的一个缩影。他漫长的求医及维权之路反映了患者在面对空鼻症时的困境。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多次回应和专家的会诊都未能解决连恩青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对空鼻症的了解不足,一直怀疑是不是其他手术导致的问题。参与调解的医生却因这起医疗纠纷被连恩青记住。连恩青的行为反映出患者对医生的仇恨和对治疗的绝望。这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公正对待和社会支持的问题。连恩青的故事令人揪心。当他的哥哥连超发现他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后,连恩青被家里亲戚强行送入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尽管连恩青并不想接受治疗,甚至发生冲突,但他的哥哥和亲人依然决定采取行动。
病历揭示,在凶案发生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24日,连恩青最后一次前往医院看鼻子,这次他选择了台州市立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张朝晖。在病人信息登记单上,他使用了化名,因为他一直怀疑医生们在联合起来欺骗他。南方周末的记者试图了解这次治疗经过,但张朝晖婉拒了采访要求,表示需要医院批准。当记者向院方提出请求时,一位副院长表示需要上级部门批准。
就在次日,疑似患有空鼻症的连恩青带着刀子和榔头,坚定地走进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说到空鼻症,它的危害不可小觑。身体方面,患者会经历鼻塞、流鼻涕等困扰,鼻涕粘稠且常有异味。鼻子与眼睛、喉咙等相邻器官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喉咙红肿、脓痰以及眼睛疲劳、烂眼角等症状。空鼻症对患者精神的折磨也是巨大的。长期的呼吸不畅会导致脑部缺氧,让人看起来萎靡不振,甚至引发失眠和内分泌失调。许多心理脆弱的病人因此形成抑郁症。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竞争力的环境下,空鼻症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负担。这种病症难以完全治愈,是手术后的后遗症,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或许,正如人们所说,小病痛虽然不至于致命,但空鼻症却可能让人深受折磨。